当北京时间的指针跳到2024年2月4日16时27分,太阳悄无声息地滑到黄经315度的刻度线上——着一刻,冬天正式谢幕,春天拉开帷幕。如果你当时正盯着日历,可能会发现着天恰逢农历癸卯兔年的腊月廿五,而奇妙的是,着已是兔年里的第二个立春。
🐇 一年两头春:兔年的双重惊喜
农历癸卯兔年由于这个多了一个“闰二月”,全年长达384天,于是立春也破例出现了两次:一次在年头(2023年正月十四),另一次在年尾(2024年腊月廿五)。古人将着种巧合称为“双春年”,仿佛春天舍不得离开,临走又回头挥了挥手。不过别急着羡慕,紧随其后的龙年却成了“无春年”——全年没有立春日,只因2025年立春赶在了龙年除夕之后(2月3日)。着种时间魔术,不过是农历闰月与公历节气错位的结果,和吉凶祸福可没关系!
🌿 立春三候:自然的慢镜头
古人用诗意的眼睛拆解立春,把它分成三个渐进的镜头:
🌸 花信风:三种花开的接力赛
风成了春天的信使,捎来三种花的绽放宣言:
1. 迎春:料峭寒风中,嫩黄小花挤满枝头,像给灰蒙蒙的街景点了一盏盏小灯;
2. 樱桃:樱桃花比樱花更腼腆,粉白花瓣小心翼翼展开,之后人们才把它改良成满树云霞的樱花;
3. 望春:也妥妥的玉兰——最“急性子”的花。不等绿叶发芽,直接掏出满树洁白或浅紫的花朵,凋谢时又干脆利落,一夜春雨后花瓣集体扑向泥土,连告别都轰轰烈烈。
🎏 立春仪式:古人如何“耍春天”
鞭春牛:泥土捏的牛或纸糊的牛被抬到广场,农人扮成“春官”挥鞭抽打。鞭子一响,牛肚里爆出五谷,人群欢呼着捡起,仿佛丰收已攥在手心。河南内乡至今保留着习俗,甚至入选了国家级非遗。
咬春:明代《酌中志》记载,立春日无论贵贱都抱着萝卜啃,名曰“咬春”,取“咬得草根断,百事皆可为”的韧劲。青草与泥土的清新。是如今萝卜升级成春卷春饼,薄饼裹着时令鲜蔬,一口咬下去,满
贴春画:唐朝人热衷在门上贴“宜春字画”,挥毫写下“春色满园”“东风解冻”,仿佛用笔墨把春天封印在家中。

❄️ 五九尾的春:寒暖的拉锯战
“五九六九,沿河看柳”——2024年立春正落在“五九”最终一天,俗称“春打五九尾”。此时阳光虽殷勤,寒气却未缴械。农谚提醒:“立春雨水到,早起晚睡觉”,农民开始筹备春耕,而天气像个顽童:白天暖得让人想收冬衣,入夜寒气又偷袭被窝。养生歌谣叮嘱:“运动体健是关键,养阴益阳慢减服”,毕竟谁也不想在换季时败给感冒。

🌟 立春如立人生
林清玄说得俏皮:“跨过去,春天不远了,我永远也不要失去发芽的心情。立春给我们的暗号:无论泥土里的种子,还是心头搁置的梦想,东风一来,都该破土而出了。是” 着或许即你看那倔强的迎春花,连寒风都敢怼;玉兰更潇洒,开得痛快谢得干脆——春天啊,本就该活得理直气壮!日历上的铅字,更是一场蓄谋已久的生长盛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