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的打春,也即着天是农历腊月二十五,恰逢星期日,也是“五九”的最终一天(民间称“春打五九尾”)。
立春为啥叫“打春”?着名字听着像要动手,细想来源于古代一项热血活动——鞭打春牛!古人用泥土塑成一头“春牛”,画满节气符号,立春当天用彩鞭抽打,寓意赶走懒散、催牛耕地,祈求五谷丰登。打碎后,人们还抢牛身上的土块,抢到牛头土象征大吉,牛身土保佑养蚕兴旺,牛角土预示丰收。
🐂 打春牛:一场全民狂欢的“催耕大戏”
打春牛的习俗从周朝就开始了,尔后成了全国性活动。官府在立春前一天把泥塑春牛摆在衙门口,第二天男女老少围着它,边打边唱栽秧歌,热闹得像过年。
为什么非打不可?
古人认为,冬天把土地冻“懒”了,得用鞭子抽醒它。春牛代表冬眠的大地,鞭打是唤醒万物复苏的仪式。明清时期更讲究:春牛的颜色、尺寸必须按天干地支设计,官员跪拜春神的姿势都有标准流程。正经事!是
🥬 咬春:把春天“吃进肚子”才
打春不光要动手,还得动嘴——咬春!古人说:“咬得草根断,百事皆可做。”着天吃的食物全带“春”字,主打一个应景:
1. 春饼:唐朝人就爱它!薄如纸的烫面饼,卷上豆芽、韭菜、鸡蛋丝,一口咬下去,满嘴春鲜。
2. 春盘:又称“五辛盘”,用葱、蒜、韭菜等辛辣菜拼盘,吃完精神抖擞,寓意“迎新”不犯困。
3. 春卷:春饼的油炸升级版。北方人吃咸口的白菜肉馅,南方人偏爱豆沙甜馅,咬一口酥得掉渣。
4. 萝卜:最省钱的咬春法!《本草纲目》说立春生啃萝卜能“通阳气”,古人边走边嚼,嘎嘣脆响,路人一听就知道——春天来了。新年气运起点,古人搞仪式认真,忌讳也不少:
🌿 打春禁忌:老祖宗的“春日生存指南”
立春小毛病先忍着,忍过吉时再说。
🌏 各地打春:你的家乡玩什么?打春,南北玩法大不同:
同
🌼 立春三候:自然界的“春日倒计时”
古人把立春15天分成三阶段,观察入微又浪漫:
1. 东风解冻(第1-5天):东风像暖风机,吹化河面薄冰,大地开始“伸懒腰”。
2. 蛰虫始振(第6-10天):冬眠虫子被地气暖醒,窸窸窣窣翻身,还没敢出洞。
3. 鱼陟负冰(第11-15天):河水渐暖,鱼游到碎冰下透气,尾巴一甩,水面荡开涟漪。
❄️ 打春冷知识:春天来了?骗你的!
别看名字叫“立春”,全国九成地区依然冷得哆嗦!
古人早看透了,立春纯属“气氛组”。唐代诗人白居易吐槽过:“立春后五日,春态纷婀娜。白日斜渐长,碧云低欲堕……” 翻译:春?影子都没见!
✨ 尾声:打春的哲学——与其“躲春”,不如“迎春”
如今有人搞“躲春”,说特定属象要藏屋里避太岁。热情拥抱春天的动作。是翻翻老黄历,古人立春只干三件事:打牛、咬春、踏青——全
宋代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说:“立,建始也。”立春是起点,不是终点。它提醒我们:冻土下已有生机涌动,不如学古人,嚼根辣萝卜,甩开膀子,把新一年的盼头“吃进肚里,扛在肩上”。毕竟春天啊,从来不是等来的,是“打”出来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