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年三十的夜幕刚垂下,整条街巷已换了副面孔。门板上春联红得晃眼,新墨在灯笼下泛着光,家家户户像是约好了似的,把“福”字倒贴在门心,远远望去,一排排红底金字的吉话在风里轻轻招摇,像在互相拱手道贺。贴春联不只是为了好看,老人们常说,那是给新年请来的第一道护身符,门神往两边一站,晦气邪祟便不敢近身。
厨房里的热闹劲儿早就藏不住了。炖肉的香气混着蒸糕的甜腻,从窗缝门边钻出来,勾得人直咽口水。年夜饭的桌上,鱼总是昂着头被摆上正中,象征“年年有余”;鸡鸭蹄膀挤满桌角,北方人少不了一盘盘元宝似的饺子,南方人则端出糯香的年糕糍粑。最有趣的是包饺子时的“小动作”——有人偷偷往馅里塞或花生,孩子们眼巴巴盯着自己碗里,咬到硬物便跳起来欢呼:“是我吃到啦!今年要走运喽!”
年夜饭前还有场静默的仪式。在太原,老人们会郑重地点香、焚纸、放一挂“安神炮”,袅袅烟霭里,仿佛能听见一声古老的邀请:“列祖列宗,回家过年吧!” 而在许多地方,子孙们会提着灯笼走向坟地,轻声唤着“爷爷奶奶,回家吃饭了”。家中供桌上早已摆好糕点鲜果,烛火长明,照得满室温暖如昼。
🧧 压岁钱与守岁夜
当饺子香还在舌尖打转,孩子们已扑通跪在蒲团上,脆生生喊着“爷爷奶奶过年好!”老人笑着从怀里掏出红纸包,轻轻按进小手里:“拿去压岁,平平安安啊。”这“压岁”原是“压祟”的谐音,长辈们相信小小红包能镇住邪气,护着孩子一岁安康。攥着红包跑开的背影,成了除夕夜最鲜活的画面。
真正的重头戏才刚开场——守岁。全家人窝在暖融融的屋里,嗑瓜子、剥橘子、聊着一整年的悲欢喜乐。老人眯着眼打盹,又被春晚小品的笑声惊醒;年轻人盯着手机抢红包,又被催着去添茶水。灯烛整夜亮着,连角落都不留暗处。老话里这叫“照虚耗”,灯火通明,新年的仓廪才能堆满金谷。
🌟 火光照亮的年味
子时将近,窗外渐次响起窸窣声。有人蹑手蹑脚搬出芝麻秸铺在院中,全家老少挨个踩上去,“嚓啦”脆响连成一片。“踩岁喽!”踩碎枯杆如同踩碎旧岁烦忧,更盼着生活如芝麻开花,一节更比一节高。太原晋源区的人家则垒起炭块塔,称作“旺火”。火光腾起的刹那,夜空被映成金红色,孩子们举着烟花棒绕着火堆飞跑,仿佛上古传说中驱赶“年兽”的场景重现人间。
十二点的钟声撞破夜色,爆竹声轰然炸裂!千家万户与此与此同时推开门窗,火光与声浪汇成洪流。古人说爆竹能“驱疠鬼”,如今更像一场盛大的宣告——看啊,新年真的来了!
守岁的长夜将尽,晨曦微露时,窗棂上凝结的霜花映着未熄的灯笼,像撒了把碎金。唐代皇帝李世民曾写:“共欢新故岁,迎送一宵中。”一千多年后的今夜,我们依然围坐在暖光里,用笑声与灯火,温柔地送走旧岁,迎向崭新的时光长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