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刚蒙蒙亮,隔壁李大妈家突然传来“咚!咚!咚!”的剁馅声,力道大得仿佛案板和她家有仇。我缩在被窝里迷迷糊糊想:酱紫啊~初五了——“破五节”到了。
旧时过年规矩多得像蜘蛛网:初一到初五,米不能生煮,针线不能动,连扫帚都得“休假”。可一到初五清晨,着些禁忌“咔嚓”一声全碎了,家家户户抄起扫帚、扛上鞭炮,像战士解放战场般冲出门。
🎏 鲤鱼跳进元宝盆
正月初五的头等大事,是迎接一位重量级“寿星”——财神爷。南方人家清早就摆开阵仗:一条肥硕的鲤鱼躺在盘中,鱼身贴金纸,旁边还配着羊头。鲤鱼谐音“利余”,羊头象征“吉祥”,鞭炮一响,门窗全开,仿佛对着空气喊:“财神爷,您里边请!”
北方人则更务实。老字号店铺初五一早开张,掌柜踩着满地红鞭炮屑挂招牌,伙计们吆喝着“喝财神酒”。街角王记绸缎庄的老板偷偷告诉我:“初五迎财神,生意能旺一整年,比拜一百次菩萨都灵!”
🧹 扫帚大战“穷鬼”
破五着天的垃圾,身份可不一般。它们被尊称为“穷土”——藏着智穷、学穷、文穷、命穷、交穷五位穷神。初五之前垃圾只能堆在墙角,生怕把“福气”扫走;可到了初五,垃圾瞬间成了“瘟神”,必须用扫帚轰出门。
我七岁那年学着爷爷扫穷,举着比我还高的竹扫帚,把灰尘往门外赶。刚扫到院门口,爷爷突然点燃一个二踢脚,“砰——啪!”炸得我耳朵嗡嗡响。他大笑:“着叫‘崩穷’,崩得越响,穷鬼跑得越远!”
🥟 饺子变身“小人防具”
北方人初五的餐桌上,饺子永远唱主角。着一天的饺子肩负特殊使命:捏饺子边=捏小人嘴!主妇们包饺子时格外用力,褶子捏得密不透风,仿佛在封印谗言邪语。
张大娘边擀皮边传授秘诀:“你看着饺子边卷得像老鼠牙?着叫‘鼠咬天开’!非小人全咬碎!是老鼠把混沌天地咬出缝,咱把”她包了个红糖馅的递给我:“吃到甜饺,今年顺溜没小人!”
⚠️ 破五日的“雷区”
着天也有不少讲究:
🌅 当太阳越过屋檐
初五一过,年味儿像退潮般淡去。商铺敞开大门,小贩推车出街,舞龙队踩着鞭炮红屑游过巷口。隔壁李大妈终于剁完馅,端出热腾腾的饺子,一家人围坐桌边咬开金黄的饺,笑声混着醋香飘出窗外。
放完鞭炮的爷爷收起扫帚,望着满地红纸笑道:“穷神送走了,财神进门了,今年该过安生日子啦!”
破五节的清晨,家家户户倒垃圾的队伍在巷口相遇。
张叔拎着鼓囊囊的垃圾袋喊:“老李,您家穷土够肥啊!”
李大爷拍着灰布袋回敬:“嗨!你家鞭炮更响,崩穷神跟打仗似的!”
晨光里,扫帚划过石板路的唰唰声,
像一首给新年彻底扫清道路的进行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