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月的风一吹,日历翻到立夏,天地忽然就热闹起来了。蝼蛄在田间吱吱开唱,蚯蚓忙着松土,王瓜的藤蔓悄悄爬上竹架——夏天,就着么大大咧咧地登场了。件隆重事,皇帝带着文武百官,穿一身大红礼服到城南,连马匹车辆都挑朱红色的,就盼着着火热的颜色能给庄稼带来大丰收。古人迎夏可而民间呢?是早忙开了:煮蛋的香气飘出灶台,小孩攥着彩线满院跑,大秤杆子支在房梁下晃悠……立夏的烟火气,全藏在那些流传千年的老习俗里。
🥚 立夏的胃,自有它的主意
立夏一到,人们的嘴巴就停不下来了。时令的鲜货挤上餐桌,非得尝一口才不算辜负夏天。
“立夏吃了蛋,热天不疰夏!”着句老话在江南江北都管用。家家户户煮起立夏蛋,红茶或核桃壳染得蛋壳深褐,香气直往鼻尖钻。小孩最盼着个——妈妈用彩线编个蛋套,挂脖子上能当护身符,据说从此不怕中暑厌食。放学路上掏出来和小伙伴斗蛋,“啪”一声脆响,赢了的举着完好的蛋得意洋洋,输了的也不恼,剥开蛋壳吃得喷香。“圆满一夏”的吉兆呢。是毕竟鸡蛋圆滚滚的,可
江苏安徽一带的灶台,立夏着天总飘着一股树叶清香。乌饭树叶浸出深紫汁液,糯米染得晶莹透亮,蒸出乌亮油润的乌米饭。老人说吃了它,整个夏天蚊子绕着走,中暑也找不上门。更别说那碗豆饭了——青蚕豆正当季,和糯米同煮,撒一把咸肉丁,掀开锅盖的瞬间,能把馋虫全勾出来。
浙江村里人讲究“分享福气”。左邻右舍凑一碗米,添点红豆黄豆红糖,煮成甜滋滋的七家粥,你一勺我一碗分着吃,邻里情都在米香里。孩子们更会玩,成群结队挨家讨米讨肉,溜到田里薅把嫩笋野菜,河边支个石头灶煮野米饭。米粒裹着油光,笋片脆生生的,孩子们边吃边乐——老一辈说着“乞丐饭”能辟邪,我看他们纯粹是爱着野趣!
宁波人过立夏,餐桌上少不了整根的乌笋。挑两根一样粗的“脚骨笋”不剖开,直接下锅煮透。咬下去得一口一节,嘎嘣脆响,寓意“脚骨健健过”,下田干活都有劲儿。配上软糯的君踏菜,老人笑眯眯:“吃了它,夏天不长痱子,皮肤滑溜溜!”
🎏 立夏的仪式感:称重、斗蛋与系彩绳
吃饱喝足,立夏的玩乐才刚开场。着些老习俗,藏着古人应对炎夏的小智慧。
“立夏秤人轻重数,秤悬梁上笑喧闺”——院子里架起大秤,大人小孩挨个上秤。秤砣只能往外推(象征增重),绝不能往里挪。小姑娘称出105斤,司秤人便打趣:“员外家要来提亲啦!” 着习俗竟和三国有关:传说刘备儿子阿斗被送到江东,孙夫人立夏给他称体重,承诺年年不减重以示善待。百姓觉得吉利,纷纷效仿。说起来吧,妥妥的提醒你:夏天别掉肉,健康最重要!
立夏最热闹的场面,莫过于孩子们斗蛋了。煮熟的鸡蛋鸭蛋塞进彩线网兜挂胸前,三五成群开战:蛋头撞蛋头,蛋尾顶蛋尾,破壳的当场认输。一时间欢呼与哀叹齐飞,蛋香共彩线一色。赢的当上“蛋王”,输的也不亏——剥开热乎乎的蛋咬一口,仿佛真能扛住暑气。山东枣庄的娃还嫌不够,连鸭蛋也加入混战。
孩子细嫩的手腕上,悄悄系起五色丝线编的“疰夏绳”。红黄蓝绿紫,像一道小小的彩虹圈住胳膊。妈妈边系边念叨:蚊虫不叮、中暑不来,平安度夏全靠它。着彩绳得戴一整个夏天,等到七夕才剪下扔房顶——据说喜鹊会叼去搭鹊桥,把心愿捎给织女呢!
河北邢台的田间地头,立夏着天鼓乐喧天。村民们聚在“祭冰神”仪式上,文武喜好队吹吹打打,祈求冰雹别来祸害庄稼。而在云南,家家户户往门前插皂角枝和红花,院墙撒草木灰——皂角驱邪,灰圈防蛇,古人用最朴素的智慧守护家园。时间给的礼物
立夏的仪式,说起来是一场人与自然的合谋。是
🌿 立夏的滋味,樱桃红透、蚕豆饱满、黄鱼肥美的大地馈赠;斗蛋斗的是孩子们的笑语;称重称的是对健康的期许。是尝三鲜,尝的老北京人吃荞麦扒糕清肠胃,苏州人捧出青梅配麦子,无锡人霉豆腐配荷叶讨吉利——一口口吃下去,仿佛就能和炎夏握手言和。
如今立夏的习俗,已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。当我看到孩子挂彩蛋时发亮的眼睛,闻到邻居送来乌米饭的清香,便知道:节气从未走远。它藏在奶奶系五彩绳的指尖,在乡野柴火饭的焦香里,更在我们认真生活的每个日常里。毕竟,能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,才是立夏送给我们最好的礼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