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2月4日下午5点03分12秒,你手机上的日历也许只是无声跳转,在北京时间的刻度里,这一瞬藏着整年的生机密码——“打春”到了。
打春,细想来便是立春的俗名,老话说“春打六九头”,说的是冬至数九后的第六个“九”刚冒头,春天就踩着点来敲门了。这名字听着像在催人干活儿,实际却像大自然伸了个懒腰,把冻僵的土地轻轻推醒。
打春的“冷知识”:牛挨打,人抢土?
1. 鞭春牛:一鞭一句吉祥话
官府牵头,百姓围观的“鞭春牛”可是重头戏。草扎的牛或泥塑的牛立在广场上,州官举鞭边打边念词:“一打风调雨顺,二打地肥土暄……十打十全十美!”鞭子一落,人群呼啦冲上去抢碎片——牛土撒牛栏,盼着牲口兴旺;纸片揣回家,当作护身符。古人深信,这堆碎屑里藏着整年的好彩头。
2. 咬春:吃出一嘴春天
“咬春”咬的是啥?北方啃春饼、嚼萝卜,叫“咬得草根断,百事皆可做”;南方捏着春卷酥脆金黄,街头小贩吆喝声里混着油香。还有“五辛盘”,葱蒜韭菜堆一盘,辛辣冲鼻却寓意生机勃勃——毕竟,连虫子都醒来了,人怎能赖床?
3. 迎春:皇帝带队接春神
立春前一日,官府在城东搭彩棚、插旌旗,百姓簇拥着“春官”游街,一路吹打到县衙报春。皇帝主持,百官随行,阵仗堪比现代明星走红毯。句芒神(春神)的木像被请出来,仿佛在说:“冬戏杀青,春戏开机!”
2020年迎春活动:传统混搭新玩法
想让打春不只是“日历提醒”?试试这些活色生香的迎春企划:
线下篇:让热闹看得见摸得着
糖画师傅手腕一抖,金黄的凤凰落在石板上;剪纸阿姨红纸翻飞,窗花里跳出小老虎。逛累了?烤红薯的焦香牵着鼻子走,咬一口糖葫芦,酸得眯眼笑——集市要的妥妥的这人挤人的烟火气。
“民俗文化区”里,孩子踮脚看年画师傅画门神;“手工区”全家合力糊灯笼,成品歪歪扭扭却笑得打跌。最妙是“美食区”:饺子排成小白鹅,汤圆浮在红糖浪里,小孩举着勺子等投喂,像一群嗷嗷待哺的雏鸟。
财务部大姐旗袍一穿,苏州评弹婉转绕梁;IT小哥反串媒婆,翘兰花指抖包袱,台下笑翻一片。抽奖环节手机屏亮成星河——中奖的举着扫地机器人尖叫,没中的攥着“安慰奖”春联嘀咕:“也行,贴门口省了买福字!”
线上篇:隔着屏幕抢春天
征集令一出:张家蒸年糕的雾气、李家屋檐下的冰凌、孩子啃猪蹄蹭满脸油……统统晒到云端。投票键戳出火星子,最终赢家捧回相机时放话:“明年拍更野的!”
员工自制的吐槽小品《老板发红包》刷爆评论区:“哈哈哈行政总监演守财奴好像!”“弹幕护体!锦鲤抽我!”最绝是魔术师失误,鸽子从袖口扑棱飞走,满屏飞过“鸽:下班了别cue”。
“年糕寓意年年高,打一唐朝诗人?”“李白!——内个...高适?” 答错懊恼拍桌,答对狂炫“文化人”称号。冠军晒出定制茶具凡尔赛:“哎,知识重得端不动~”
为什么打春值得认真对待?自然的闹钟: 南方已见草色青青,北方冰河裂开细纹,阳光像金线织回暖意; 农人翻开湿润的泥土,上班族把“新年计划”从抽屉里抖抖灰再写一遍; 就连2020年都憋了个彩蛋——农历鼠年竟有两个立春(2020.2.4和2021.2.3),俗称“双春年”,仿佛老天爷买一送一的温柔。是
古人把立春当“年始”,今人看它
把春天“打”进生活里
17点03分12秒过去,时间不会停步。日历上的铅字,而成了手心能攥住的温度。是当我们把春牛碎片揣进口袋,把春卷塞进嘴巴,把笑声挤满线上线下——春天就不再
故而下次打春,不妨推开窗喊一嗓子:“别猫冬了!咱抢春去!” 🌸
*参考资料:各地迎春习俗与活动方案综合自民俗档案与机构实践。